3月10日,江蘇省質監局發布了一批玉石產品的抽查結果,合格率不足八成,不合格產品的主要問題為:產品材質不符合標準規定,存在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現象。其中,兩成多的不合格產品中,所謂的翡翠、和田玉竟然是用大理石、玻璃等造假而成。
聽到這樣的消息,趙顧問也是鬧心。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大家經濟收入越來越高,喜歡購買收藏珠寶玉石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可是看看當今這市場,魚龍混雜實在讓人擔憂,一不小心就會買到假貨。
電商平臺成不合格玉器“重災區”
此次共抽查標識為“翡翠““和田玉”的產品118批次,合格率為79.7%。其中,從生產企業抽查的產品均合格,而從網絡、電視購物等電商平臺抽查的產品合格率則只有59.5%。
省質監局珠寶首飾產品質量檢驗站站長沈兆龍表示,檢查人員從電商平臺抽查了42批次產品,只有25批次合格,合格率不到六成。“部分網絡電商在介紹自己產品時,用毫不相干的其他珠寶玉石名稱來修飾產品,或故意含混產品的真實屬性,如‘翡翠綠’‘白玉色’,或不說‘大理石’而說‘天然玉石’,然后用技術手段處理圖片誤導消費者。”
本次抽檢結果顯示,監督抽查項目合格率和價格呈現基本正相關的關系,隨著價格提高,合格率也在提高。分類別來看,翡翠的合格率為90%,但和田玉的合格率不夠理想,僅為64%。從價格區間來看,500元以下產品的合格率只有66.7%;500至999元的合格率為82%;1000至1999元的合格率為87%;2000元以上的全部合格。也就是說,500元以下的貨品,殘次率極高,大家在日常購買中也應該引起注意。
翡翠、和田玉常用玻璃、大理石做“替身”
此次抽檢發現,很多花了高價買來的翡翠竟然都用質量低劣的玉石來代替,有的甚至用玻璃做“替身”。沈兆龍表示,目前市場上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欺詐消費者的情況,消費者在購買的同時一定要留點心。
以假亂真
此次抽檢中,七成不合格產品都是因為材質不符合。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就是以假充真,即用人造品或低檔玉石假冒高檔玉石,如用低劣的石英巖、大理石或綠色、白色玻璃來假冒天然翡翠、和田玉。
2以次充好
此外,一些不法商家還會以次充好,即用質量較差的玉石經過人工處理美化后冒充天然玉石,最為常見的就是我們俗稱的B貨、C貨當成A貨來出售。比如用劣質翡翠經過漂白、充填或染色后冒充高檔天然翡翠,或用劣質石英巖經過染色后冒充高檔天然石英巖。
3產品標識不清
此次抽檢中,有8批次的產品標識不合格,占不合格產品的33%。明明標注玉石類的飾品,經過檢測,其材質卻是大理石。沈兆龍介紹,標準規定要以珠寶玉石的基本名稱命名,但在抽查中卻發現部分產品以產地命名,導致消費者無從知曉銷售的珠寶玉石到底是什么材質,有誤導消費之嫌。
4一種玉鐲兩個名
很多商家抱有僥幸心理,專門欺騙新入門又不懂翡翠玉石知識的消費者。實際上,一種珠寶玉石用多種名稱來標注,是被標準明令禁止的,但是在此次抽查中發現,依然有商家這么做,比如一款產品標稱“翡翠碧玉原石”,使用了“翡翠”和“碧玉”(和田玉的一種)兩種玉石名稱命名一種玉石,讓人弄不明白銷售的產品到底是“翡翠”還是“碧玉”,而鑒定結果顯示,這款產品實為玻璃。
5產品虛假宣傳
部分網絡電商在宣傳自己的產品時,千方百計使用毫不相干的其它珠寶玉石名稱、專用評價術語來修飾所售產品。如用“翡翠綠”“冰種”“白玉色”“羊脂級”等翡翠、和田玉專用術語修飾、美化石英巖、大理石等低檔產品,誤導消費者選購。
見招拆招,長點知識少上當!
優質的翡翠、和田玉售價都不便宜,如何才能買到貨真價實的產品呢?專家提醒消費者,一定要到長期固定的經營場所或者極有信譽的網絡商家選購珠寶玉石產品,景點、賓館、網店等渠道要慎重選購。對于明顯低于市場平均價格的玉石產品,更是要慎之又慎。此外,掌握一些基本玉石常識很有必要。
承接翡翠.和田玉.黃龍玉雕刻加工,翡翠賭石開料。為翡翠收藏投資客戶擔當技術顧問,也陪客戶去產地看貨采購。
翡翠我們也進料加工銷售,價格很實在,比商場價格低很多,同樣的貨您在商場買一件的錢我們這里可以買二.三件。拍照片很麻煩,也難100%反應翡翠的種和色及瑕疵,歡迎您來工作室來看看。
上海玉雕工作室電話:021-63018728 手機:13916539116 聯系人:梅先生
玉雕工作室地址






















